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美与时代杂志简介

《美与时代(上)》创刊于1986年,是由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的刊物。本刊设立:...>>更多

教研教法

您的位置:首页 > 教研教法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信息来源:1111 发表时间: 2011/4/9 阅读数:455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吴文青    宋艳

摘要:攻击性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一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五岁幼儿,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得出,父性教育缺失,父母间的冲突,教师单一的惩罚方式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从父母、教师等多方角度来矫治该幼儿行为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1、案例介绍

航航(化名),男孩, 5岁,中班,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体能较好,但是性格急躁,爱发脾气。在幼儿园中,经常以打、抓、推、咬等形式对其他幼儿进行身体攻击,有时伴有言语攻击。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不能与同伴合作游戏,常常为了争抢玩具而发生争吵打架的行为。每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就选用让幼儿进反思角的惩罚方式来制止该行为。同班的幼儿说他经常打人,都不愿意和他玩。

据调查得知,航航的爸爸经常外出工作,从出生后就跟着妈妈在姥姥姥爷家居住。航航的妈妈在临县上班,每周末回来才能见上航航。航航的妈妈因为沉迷于打牌与航航爸爸发生矛盾,经常吵架,最终在航航3周岁时与他的爸爸离婚并改嫁,再婚后育有一女,自此,航航的监护权交由他的爸爸。航航爸爸因外出工作原因,无法将其带在身边教育,以每月定期给抚养费的方式依然将抚养教育任务交给航航的姥姥姥爷负责。

2、案例分析

2.1父性教育缺失的隔代抚养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消极影响

案例中的航航生活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姥姥姥爷是航航接触最多的人,他的教育也主要由姥姥姥爷负责,在他的成长中尤其缺乏父性教育的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比如儿童情感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攻击性行为较多等都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可见,正如心理学家格尔所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1]

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及其对与外界交往需求的增多,在幼儿认知发展的敏感期阶段,他们不仅需要与家庭成员交往,还需要与社会他人交往。幼儿在社会性交往中可以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并对自身行为进行修正,还可以尝试扮演多种角色。然而,相比父母而言,一方面,祖父母容易对幼儿溺爱,他们的抚养方式相对谨慎,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要求较低,他们出于安全考虑,更倾向于让幼儿在家中玩耍,尽量减少其外出活动。这样,航航接触社会、他人和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这不利于其学习与他人合作,不能很好地通过同伴的行为对其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强化,来增加他的亲社会行为,控制或减少侵犯性行为,对于航航社会技能和策略的学习也是有害的。另一方面,由于精力或教育观念方面的限制,祖父母辈们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要弱于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这也会对幼儿同伴交往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2.2父母间的冲突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家庭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最早接触点,它和幼儿园、社会共同承担着培养儿童社会交往的职责。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为儿童与同伴相处提供了模仿的榜样,父母之间的冲突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间的冲突往往会伴随于离婚前、离婚中以及离婚后。幼儿在观察父母争斗中学会了愤怒、攻击,同时,年幼儿童在这种争斗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孤独、无助、失落等负面情绪。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环境中的小生态系统,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家庭环境遭到破坏,环境中的主体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环境系统与其他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微观环境,与幼儿园、同辈群体等其他环境相互作用,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同伴交往发展。[2]显然,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及社会性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因此,离婚中的冲突构成了儿童成长中不健康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许多案例都显示,破坏的双亲冲突是儿童在父母离婚之后出现社会性、情感发展等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离婚本身造成儿童发展上存在的问题。[3]

2.3教师单一的惩罚方式不利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解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也要成为幼儿解决冲突的引导者。本案例中的航航每次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教师会及时制止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为防止冲突给幼儿彼此带来更大的身体伤害,打人的航航就被老师带离集体活动,去反思角接受惩罚。隔离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惩罚方式,刚开始使用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时间一长就会失去效果。教师对于幼儿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航航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未深入观察和了解,这样航航从老师那里学不到解决冲突的技巧,攻击性行为也就得不到矫治。可见,教师单一的惩罚方式,纵然天天惩罚也未起到好的矫治效果。

3、启示与思考

3.1父亲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幼儿

儿童具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心理需求,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而积极的亲子关系使儿童行为有更低的攻击性和破坏性。随着日益增多的研究者关注到父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有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父性教育有着母性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意义,父亲对男孩的性别角色发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离婚使得原有的家庭结构遭到破坏,这时父亲更应该注意保证亲子交流的数量和质量,父亲不能因个人精力有限而忽略与幼儿的交流。首先,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父亲的责任不单纯是劳动挣钱,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认识到自身父性角色的优势。父性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力。父亲相对于母亲而言,具有更多从事社会交往活动机会,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最后,作为父亲要给航航提供更多的注意、识别和正确解释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和信号的机会,从而帮助航航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掌握更多、更成熟的交往技巧。这样幼儿与父亲接触越多,幼儿的交往能力就越强。

3.2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和形成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无论何种结构的家庭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关爱的、接纳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的积极发展。

案例中虽然父母离婚对幼儿有一定影响,但是长期冲突迭起的婚姻对幼儿的不利影响更大。为了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尽量减少离婚对幼儿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避免离异后再在孩子的心灵上一次次撒盐,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挑拨孩子与一方父或母的关系;父母尽量避免对对方的不当评价及诋毁对方,多向幼儿讲述对方的优点;监护人在遭遇挫折时,避免把孩子当出气筒。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积极正确的处理好与家庭其他成员、邻里、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示范,使自己的交往行为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样,在好的家庭氛围中,幼儿获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满足了其安全感、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有利于幼儿正确行为态度及方式的养成。

3.3教师将角色游戏作为矫治幼儿问题行为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各种类型的游戏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和有特色的一种游戏,能为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有研究证明,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客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实践。[4]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通常都带有一定的主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现实生活,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角色游戏作为引发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途径。教师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各种活动,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重视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教给他们基本的社交规则和技巧,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及谦让有礼,鼓励、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幼儿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体验角色的感受,从角色身上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使得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