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美与时代杂志简介

《美与时代(上)》创刊于1986年,是由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的刊物。本刊设立:...>>更多

理论与探索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与探索

美术作品赏析“朗读式”新模式
信息来源: 皇家客服电话-www.hj8828.vip 发表时间: 2020/6/24 阅读数:681

美术作品赏析“朗读式”新模式


摘    要: 美术作品欣赏与评析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文化不能让我们静静地品味。时代带着我们变革,基于信息技术让美术作品赏析更加丰富精彩,“朗读式”更显时代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 美术作品; “朗读式”赏析; 信息技术;

小学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可见作品赏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小学美术课标中也建议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为美术作品交流提供网络平台。“朗读式”赏析美术作品恰好将欣赏和表达有效整合,并融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美术作品赏析的价值。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人的交流方式

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跨界融合更加普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网络工具,有时二人虽隔千里却又咫尺之间,像大家熟知的微博、QQ、微信、抖音等等其功能也更加完善,更加的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也更加的适应了网络时代便捷生活。

未来技术的发展速度一定会更快,日新月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跟上脚步,融入现代生活。我们要具有大世界大眼光,从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跨界思维方式,它是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思维特质。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从看纸质书籍到看电子书籍,改变我们读书方式;从听大人的朗读到听APP朗读,改变我们听书形式;从阅读纸上的文字到观看终端上画面,改变我们思维习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美术作品赏析的形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快了知识交流的速度,拓展了知识浏览的宽度,挖掘了知识检索的深度。在美术作品赏析中,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容易得到作品的大量信息,甄别信息的真实性,比对大量的知识点,总结出较准确的美术作品内容,并形成符合自己的语言表述习惯的作品赏析的文本。

虽然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触手可得正确全面的知识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扼杀了孩子天马行空的猜测和从自我认知能力去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网络时代美术作品赏析看似变容易,变简单,实质是孩子的赏析能力在降低,没有想象力,没有了孩子与作品作者之间的精神碰撞。

快餐式的赏析让美术作品赏析场面热闹,知识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些都没有学生自己的灵魂,只是复读机,知识的搬运工。也许,以前的赏析因受知识局限显得才尽词穷,但都是学生的真实认知,学生有自己的思考。

三、朗读对美术作品赏析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朗读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学生更为关键。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还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我们在美术作品赏析时大多数都是采用的说的方式,而说显得比较随意,学生的逻辑性不强,容易出现反复。而将朗读的要求融入作品赏析中对提高学生交流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更增强了作品赏析时的精彩效果。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朗读式”赏析的内涵

美术作品赏析是指通过鉴赏与分析美术作品得出理性的认识,并与别人交流。“朗读式”赏析是赏析交流一种的方式,指学生基于信息技术采用“朗读的形式”进行美术作品理性认识的交流。

五、基于信息技术的“朗读式”赏析的价值

采用“朗读式”赏析美术作品使作品赏析的形式多样,吸引了学生参与,激发了学生兴趣。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朗读要求学生对作品赏析的内容做加工处理,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叙述。2.学生的表演能力有了发展,朗读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内容相一致。3.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空间,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4.技术的介入,增加了赏析的互动性。

六、基于信息技术的“朗读式”赏析的策略

1. 信息技术在作品赏析中应用定位。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中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根本目标。由此,我们就可以确定技术起辅助作用,在教学中就可以避免二个误区一是秀技术、二是为技术。

在教学合理应用,不被技术所左右,而是让技术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选择大家熟悉普及面广,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又不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我们应用技术的原则。一体机上自带的功能熟练应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常用的软件、大众使用的APP(微信、QQ、CCtalk等)、网络……这些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常用技术,切不可一天一种新鲜技术。技术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一种熟练运用的工具,不能总是在认识新的工具。

2. 信息技术在课中的“朗读式”赏析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朗读式”作品赏析课堂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朗读式”赏析要求学生在美术作品赏析时有“说”的能力。在作品赏析时最怕碰到不爱大声发言的学生,大声说是“朗读式”赏析的第一要求,不管说的好不好,必须让全体同学都能听见。在赏析时最尴尬的是发言积极却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一直嗯、嗯……“朗读式”赏析要求学生把话说流畅。优秀的作品是作者的情感的表现,欣赏者应该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演绎作品、作者的情感“朗读式”赏析,这是“朗读式”赏析的高级阶段,我们的理想状态。通过“朗读式”赏析的长期训练提高学生作品赏析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朗读式”赏析给学生“说”的方法指导。在美术作品赏析时学生表达啰嗦是思维混乱,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的表现。“朗读式”赏析重视指导学生交流表达方法,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条理性。例如,欣赏作品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或由点及面;也可以欣赏作品时采用对比欣赏找不同;还可以局部欣赏深度挖掘不求全;发现作品中特别之处击中要害。“朗读式”赏析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明确赏析要求、赏析重点、难点,在赏析作品时做好引导。“朗读式”赏析让学生在采用不同学习方法,增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朗读式”赏析给学生“说”的内容引导。美术赏析课中欣赏作品的维度很多,为避免学生泛泛而谈,引导学生“说”好其中一方面。作品赏析可以是作品本身,也可是作品的相关知识。因此,让学生知晓赏析的内容,从而有选择去交流,赏出作品的内涵。小学阶段欣赏就作品本身,可以有构图、色彩、造型、风格、特色等;与作品相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创作故事(背景)、相类似的作品、作品的地位等。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交流作品时习惯性从自己的擅长点出发,比如每次都是介绍作者。要鼓励学生每次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赏析交流,不断的向全面发展,整体的进行作品赏析。

最后,当信息技术融入“朗读式”赏析时,增加美术作品赏析的精彩。在美术赏析教学时,作品细节欣赏可以运用一体机的放大功能放大作品,让学生发现作品的精妙。当赏析时遇到困惑时,可以直接上网查询,解决问题。通过网络还可以补充课上更多生成资源,丰富教学。采用“朗读式”赏析教学时技术有时是工具、有时是方法策略、有时是内容,我们合理的驾驭好技术,发挥技术的优势。

3. 信息技术在课后的“朗读式”赏析的策略。

课后是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延展,更是对课中所学的巩固和展示。第一,借助技术的手段让学生学习有了交流的媒介。学生在家中或者任何有网络的环境,就可以进行作品赏析的交流。大家常用的QQ群、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都是学生展示成果平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分享点评。同时,学生个人还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呈现最好的分享;还有学生不受课堂时间的局限,人人可以参与展示自己,给大家一个平等共享的平台。第二,技术丰富了“朗读式”赏析的形式。学生可以是音频的分享,先前借助软件的功能让学生的声音变声,激起学生的参与,再逐渐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动听的评析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视频分享,这是学生在表演,除了说得好,还有表情、肢体动作、情感,甚至是背景的布置,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

美术作品是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有感情的。美术作品赏析是需要感情的,那就需要我们朗读出作品的感情。“朗读式”赏析让学生用情感与作品对话,读出美术作品的心声。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