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理论与探索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与探索
现代化管理的审美意识及其实施
摘 要: 现代化管理需要适应历史潮流,将审美融入管理,以实现科学管理的审美化、人性化。欲使审美融入管理,需要在管理中确立现代的审美理念,培养现代的审美人格,通过管理实践中的审美教育,使生命美、生存美、身心美、崇高美、形态美、容貌美、气质美等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人生价值观的内在构成。将审美融入管理,不仅能够使被管理者的精神得以净化,心灵得以满足,体能得以积蓄,智力得以提升,而且能够提升管理者的审美智慧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因此,管理活动的审美融入,是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 现代化管理; 审美诉求; 审美理念; 审美主体; 审美实践;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组织、 治理活动, 经历了诸多历史阶段的演变, 每一时代大都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特性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尽管当代的管理实践汲取了历史上不同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中的有益内容, 但在现实中, 管理主体欠缺审美意识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 比如, 一些企业也关注企业文化, 试图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 使管理多一些人文关爱, 但这些努力往往止于“形式”, 忽视了被管理者内在的审美诉求。 其实在当代, 许多人已把对美丽健康、 幸福快乐的追求放在生活首位, 也即体悟到“经济的解放并不等于文化艺术的解放, 理性的自由并不等于感性的幸福”, 人的幸福并非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 同时也指向非物质层面的审美。 这就意味着, 缺乏审美意识的管理需要反思, 或者说, 管理需要适应历史潮流, 将艺术审美、 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融入管理, 从而使科学管理走向审美化和人性化。
一、 传统管理的审美缺失
只要认真分析以往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内容, 就不难发现, 不少管理实践都是旨在实现某种功利, 即便那些直接与审美相关的文学艺术或体育竞技领域, 其管理也往往主要是旨在提升艺术创作与比赛竞技的水平, 旨在充分挖掘被管理者的潜力。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这种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往往会使被管理者变成被支配的工具, 甚至“最终成为物的奴隶”[1]。 用马克思的话说, 这种管理虽然促动“劳动创造了美, 却使工人变成了畸形”[2]。 如果说这种缺失审美的管理, 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然而却可能会使生活在这种管理背景下的人们热衷于追求物欲, 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现实的反思意识。 或者说, 在这种管理背景下, 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普遍缺乏对审美的认知和追求, 以至于工作、 劳动、 竞赛在他们那里往往成为一种谋生的“苦役”。
管理中对审美认知与追求的缺失, 与许多因素相关。 基于本文的视野, 大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 就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而言, 管理中对审美认知与追求的缺失, 往往在于仅仅将管理视为一种权力系统。 在这种情形下, 许多被管理者仅仅被置于管理权力之下, 甚至不存在与管理者之人格平等, 自然也谈不上温暖、 愉悦和审美; 一些管理者往往居高临下, 甚至对被管理者冷若冰霜。 参与管理实践的人们特别是管理者, 由于认为管理就是权力, 管理者关心的往往是权力的行使以及纪律、 出勤等等, 认识不到其所管理的场域应该是一个风雨同舟、 息息相关的整体, 管理实践中的所有人都应该人格平等, 认识不到管理应当渗透新的道德规范和审美意识。
其次, 就管理目标而言, 许多管理者往往为了完成业务目标任务, 不惜下死命令, 定硬指标, 一味地强化被管理者的职责义务, 致使管理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 对此, 一些被管理者为了谋生往往选择服从, 常常把工作当作一种“施虐性”负担, 甚至由此产生懒怠、 疏离和逃遁等抵制性行为。 这种管理目标的实现, 容易导致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发生异化, 使得社会生活和审美对象的丰富性几乎消失。 在这种情形下, “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 由于某种奇怪的、 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贪图的根源。 技术的胜利, 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 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3]。 特别是当管理者既拥有权力又拥有生产资料和技术资本时, 对于被管理者来说, 审美认知与追求几乎成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再次, 就管理手段而言, 一些管理者往往主要采用的是规训和惩罚。 这种管理手段, 在古代主要是通过酷刑对人的肉体的疯狂肆虐来达到管理目的。 进入资本主导的时代后, 这种管理手段逐步演化为通过对人的精神和肉体施加“温柔暴力”, 以达到被管理者“卖力和臣服”的效果, 这在福柯的着作中有详尽深入的论述。 这种管理手段, 往往会使一些被管理者“更加难以忍受”[4], 审美认知与追求自然也无从谈起。
在现实性上, 如果管理者还没有能体悟到审美认知与追求对于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实践还没有能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灵需求, 使被管理者能够在工作中感到舒心, 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那么, 管理就难以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难以成为审美化和人性化的有效管理。
二、 现代化管理的审美意识
如果说, 与审美诉求相“绝缘”的管理活动尽管可能有效, 但“并不能消除人类的不幸”[5], 不可能使人的自由感、 完整性、 肯定性和幸福感得到实现, 不可能使人获得真正解放与幸福; 那么, 要“纠正 ”管理实践对审美诉求的忽视, 就应在管理过程中, 确立现代的审美理念, 培养现代的审美人格, 竭力把生命美、 生存美、 身心美、 崇高美作为人生的价值, 通过管理实践、 美德教育、 文体活动和科学技术, 使管理充满审美诉求。 具体而言, 在管理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美化人的心灵。 即在管理实践中, 管理者至少需要确立如下审美理念: 人只有懂得美丑, 才能懂得善恶。 由于人性中存在一些“丑陋”的东西, 如果不进行美德教育, 就不能净化心灵, 美化精神, 使人变得温文尔雅、 高贵文明。 一个国家或集体如果缺少公理、 正义和美德, 就不能够河清海晏、 清明太平、 繁荣兴盛。 美德和公正无私, 不仅能够使人变得平和宽容、 仁慈善良、 勤劳节俭, 激起人的理想、 希望、 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 也能够控制人的情欲贪欲, 树立不朽的信仰, 增强人的勇气, 鼓舞高尚的灵魂, 使人变得刚健潇洒、 美艳靓丽, 使人类社会日益走向文明和谐。 所以, 从古至今, 美化人的心灵, 提炼审美精神, 讴歌高尚品德, 弘扬完美人格, 一直是艺术审美、 伦理道德等认知和实践领域努力承担的任务。 至于如何美化人的心灵, 这需要在现代化管理中, 强化企业文化和审美教育, “通过想象力把表象与主体及其愉快或者不快的情感相联系”[6], 注重音乐、 诗歌、 戏剧、 绘画、 舞蹈、 雕塑、 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教育, 以美化人的身心。
二是要美化人的思维和智慧。 整个人类文明史都证明: 正是智慧赋予了人类从事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 推动着人类尝试新途径, 开辟新天地, 成就新事业。 也正是智慧, 可以使人从贫到富, 从苦到乐; 使人懂得什么叫高贵和自我价值。 所以, 现代化管理者必须站在美学高度, 确认智慧聪明就是一种美。 事实上, 人也只有变得智慧, 才会拥有真正的美德和幸福。 因为, 仅仅肉体享受常常会把人们带到欲求的深渊, 而智慧的生活则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恬静和淡泊。 所以, 人生之道首先在于智慧, 而不是首先在于财富。 因此, 现代的管理者决不可急功近利, 目光短浅。 要清醒认识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去寻求那约束自身的权力、 财富, 而是要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 成为敢于满足自身的审美欲求的独立个体。 在这个意义上, 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 要充分认识到美化人的思维和智慧的重要性, 使管理过程成为美化人的思维和智慧的过程, 只有如此, 才可能使被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使管理目标得以圆满达成, 使管理活动成为特有的审美实践。
三、 现代化管理审美理念的实施
在管理中融入审美理念, 需要管理者认真地进行审美实践。
(1)在管理中施行“寓管于乐”的审美理念。
即管理者在面对被管理者时, 要从大爱、 大善和大美出发, 把他们当作关爱的对象, 确识管理活动是一个艺术审美的舞台, 而不是一个残酷竞争的舞台。 或者说, 管理者只有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 拥有审美理念, 才可能有效地调动起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变革创新的激情。 在这里, 被管理者不仅能够将通常的衣食住行都赋予审美的意义, 而且能够在管理过程中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和谐, 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也正基于此, 哲学家杜威才多次指出: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的蓬勃发展, 需要自发的感受和不加反思的习惯等多种资源, 而不仅仅是反思的、 有意识的控制。”[7]293这种感受和习惯, 既需要管理者在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上的长期坚持, 又需要管理者真心实意地付出, 并且要始终“记住身体行动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表达只是手段, 而且作为手段, 只有当被用来作为开发理智力量的条件时, 它们才是合理的”[7]292。
(2)提升管理者的审美智慧。
既然现代管理归根结底旨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因此管理者就必须拥有高超的审美智慧。 而管理者要想成为一个智慧的审美主体, 当然需要深入理解美的本质, 需要懂得日常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不只是自然的和普遍的, 更是观念的、 感觉的、 形式化和概念化的。 因此, 美也是可以感悟、 构建和发明创造的。 如此, 各种具体的管理实践, 都可以创造美的人文生态、 美的工作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来美化人的身心。 对此, 哲学家谢林早就认识到艺术是人类拥有的最完美的智慧形式, 认为“艺术是哲学的完成: 在自然界, 在道德界, 在历史界, 我们都还仍然只是处在哲学智慧圣殿的入口; 在艺术中我们才真正进入了圣殿本身”[8]。 审美与管理并不冲突, 管理主体之审美智慧的提升, 不仅不会妨碍管理的效能, 而且会使管理充满审美, 使管理效能得到提升。
这就意味着, 审美管理的目标不能脱离管理绩效。 欲达此目的, 就须在管理实践中灌输审美智慧, 以激励人们积极地生产物品, 构建和美化世界。 因为智慧在现代化管理中, 既可以给人以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 也可以祛除那些“心胸狭隘、 缺乏进取心、 无领导才能和洞察力的鼠目寸光的管理者”[9]51, 真正实现艺术审美与生命活动的相互结合。 在这种结合中, 通过各种审美观念给管理实践以紧密关注, 将个人融入和谐的群体, 进而“从事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创造的追求, 从事对美貌、 力量和欢乐的追求, 从事将直接经验重构为改善生命的追求”[10]。 也正基于此, 管理者不仅要责无旁贷地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要能够使得他们的身体和心灵之间保持一种平等和健康的平衡”; 要让他们确信“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安详是成为受保护的生命的双重哲学目标”[9]31。
(3)在管理实践中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
现实中, 美的管理艺术在于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普遍、 深刻、 永恒的精神享受, 能够提升和改变人的命运, 因此好的管理必须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给人带来美好与希望。 毋庸置疑, 粗俗简单的管理形式表现的个别美, 也会使一些人感激涕零, 但科学的管理决不是超自然规律的, 而是恰到好处地反映宇宙的韵律、 社会的节奏、 心灵的和声。 因此任何管理, 如果不能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 就不能给人们带来心理舒适、 精神轻松, 就只能给人一种生硬、 纷乱的感觉。 所以, 成功的管理者决不在于苦思冥想地去牟取暴利, 而在于如何顺从被管理者的审美欲, 以美的管理形式实现管理效益。 因此, 一个有思想的管理者需要明白, “美是各部分之间的一种秩序和结构; 只有这种秩序和结构才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11]; 需要明白, “美肯定是柔和的、 平滑的和不生硬的东西, 并因此具有一种特性: 很容易流入和渗透我们的灵魂”[12], 凡符合这类特征的管理才可谓是美的。 事实上, 管理者若能够将这些审美活动的规律运用于管理实践, 就能够有效地培养美和创造美。
(4)管理者需要重视被管理者的个性自由。
实现审美诉求需要个性自由。 被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 需要有个性自由的空间。 如果管理活动, 没有能给被管理者预留必需或足够的个性自由之空间, 让被管理者只是生活在一种单调、 齐一、 枯燥的环境中, 没有正常的文化精神生活, 审美也便无从谈起。 个性自由包括许多方面, 在审美层面, 主要涉及情感倾向、 审美情趣、 文化修养、 理想道义等方面的追求。 在现实中, 成功的管理, 应使被管理者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应使被管理者的合理的情感倾向、 审美情趣、 文化修养、 理想道义等方面的追求得以满足, 应使被管理者拥有享受生活的自由空间, 等等。 只有这样, 才可能使被管理者的紧张心理得到松弛, 心灵得到满足和安抚, 体能得到休整, 智力得到增长, 才可能使被管理者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 使管理活动成为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审美实践。
总之, 现代化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组织、 经营活动, 不应是一种强制性活动, 而应是一门艺术和审美。 而欲达此目的, 重要的就是将现代化管理与审美紧密结合, 使管理主体深入理解美的内涵, 懂得如何将美的精神外化为美的活动, 竭力把审美作为人生的重要价值追求, 通过管理实践、 审美教育和在管理中施行“寓管于乐”的审美理念, 能动地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以期给被管理者的身心和欲望等生命要素带来愉悦。 只有如此, 才可能真正使人变得健康美丽、 聪明智慧和生活美好, 才可能使科学管理审美化, 也才可能使管理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M].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09.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4] 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4.
[5] MCCAIN G.SEGAL M.The Game of Science[M].Monterey,CA:Brooks/Cole,1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