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美与时代杂志简介

《美与时代(上)》创刊于1986年,是由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的刊物。本刊设立:...>>更多

艺术方圆

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方圆

《生活的艺术》蕴含的生活美学思想
信息来源: 皇家客服电话-www.hj8828.vip 发表时间: 2020/7/20 阅读数:726

《生活的艺术》蕴含的生活美学思想


摘    要: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生活美学基于中国中庸思想,提出精神和物质、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享受日常起居中的乐趣和智慧,抛却功利思想,寻求事物本真的状态。该思想不仅对当时美国大众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对当代读者的生活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活的艺术》; 生活美学; 中庸思想;

林语堂当年在美国出版《吾国与吾民》之后,美国读者竟然对此书最后一章有关“生活的艺术”的内容颇感兴趣,于是顺应读者需求,1937年,应出版社之邀,林语堂专门撰写了一本名为《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之书。此书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生活文化的好奇,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迎合西方读者的东方主义思想,而是致力于转变被西方世界所扭曲的中国形象,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倡中国的闲适文化,批评西方的急功近利。此书一出,便跃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可见西方读者对此书的热爱程度。

林语堂对人生对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洞见平凡事物中的有趣和雅致。林语堂从小在中国的教会学校学习,接受西方的教育,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成为一名崇洋媚外的学者;反之,成年之后的他,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于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人的生活和作品中,林语堂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智慧,并把这种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提出“享受”生活,但这种“享受”生活,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而是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基础,抛却物质和功利的束缚,于平凡的生活中去体验各种美妙:“生之享受包括许多东西:我们本身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都足以称之为享受,此外又有诗歌、艺术、沉思、友情、谈天、读书等的享受……”[1](107)不得不说,《生活的艺术》传递出的生活美学思想,对当时的美国读者以及现代的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1 、哲学思想基础

任何一部作品或者一种行为方式,背后都有某种或多种杂糅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哲学思想不同,呈现出来的作品或行为方式则截然不同。《生活的艺术》中,谈到生活哲学时,作者梳理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倾向老庄哲学,并将儒家的中庸之道融入其中,批判违反人类天性的一切行为,颂扬合乎人之常情的行为和事物。

第五章整章专门介绍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同时也对日常生活发挥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庄子、孟子、老子、子思和陶渊明。庄子和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子思作了《中庸》,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那么这几位中国哲学家(林语堂在文中如此称呼)之间的哲学思想有何联系?“孟子那种比较积极观念和老子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观念,调和起来而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这种观念造成了一个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终于在陶渊明——据我看来,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与最和谐的性格——的生活上形成一种典型。”[1](4)

作者在“发现自己:庄子”这一小节中提出了中国哲学家认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怎样享受人生?谁最会享受人生?”针对此问题,在“情、智、勇:孟子”这一节进行了回答:“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的理想性格。”林语堂批判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认为“名、利和权”是人生的三大骗子,因为人一旦被这三者迷惑,便不是依我们的真本能为自己而活着。作者推崇道家哲学,认为“老子最‘老猾’哲学却产生了平和、宽容、简朴和知足的最高理想”。[1](13)“依照大自然的规律,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始终做傻瓜,所以,其自然的结论是:竞争是无益的。”[1](13)所以,“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无为”胜“有为”。然而,作者也认为彻底的道家思想并不利于生活实际,“那种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哲学,终究是拙劣的哲学”。[1](20)所以,“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本性的人。”[1](20)于是作者举出例子:“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1](20)中庸的哲学,把道家的玩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调和起来,于是在生活中,可以不必隐逸于山林,也可以不必为名利紧紧牵绊,遇事不必过分欢喜或恐惧,不必过分自责或得意,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让人类生活达到最健全最美满的境界。

如果说子思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话,那么这种中庸哲学在陶渊明身上则发展成熟。在作者心中,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散失其尖刻的叛逆性,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1](24)

正式基于中国道家和儒家相结合的中庸哲学思想基础之上,林语堂对生活对人生有着平和、简朴而又有趣的见解,这样的见解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则闪现出熠熠光芒,让平凡的生活生动有趣而有意义起来。

2 、基于中庸思想的生活美学

首先厘清精神与物质、灵与肉的关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是彻底批判“物质主义”、走形而上的道路,还是随波逐流、全面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基于中庸思想,林语堂认为物质与精神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统一的。日常生活中,人类离不开物质,而在普通的物质使用过程当中,精神上会产生相应的愉悦之感。“当我看见一群男女老幼在举行一个欢乐的野宴时,我怎么说得出在他们的欢乐中哪一部分是物质的,哪一部分是精神的?”[1](107)林语堂认为人类一切的欢乐,都是感官上的欢乐。那么,推崇物质和感官的欢乐,意味着物质主义和纵欲吗?并不是。在物质和感官面前,既要避免某些形而上的哲学家完全鄙视的态度,也要避免过度重视而流于庸俗的物质主义和纵欲主义。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中的各种美妙:一副着名的画作能带来视觉享受,去户外的田野观看自由自在生长的野花同样是一场视觉盛宴;音乐大厅里气势磅礴的演奏能带来听觉享受,山野间蟋蟀的鸣叫、鸟儿的啁啾同样是不凡的听觉盛宴;诗歌等艺术作品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一顿丰盛的餐食同样能让心灵愉悦。不排斥、不放纵,精神和物质、灵与肉达到和谐统一。

第二,享受日常起居中的智慧和大美。这种享受,和金钱无关,在他看来,即便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也须尽力使生活美满。所以,睡眠、坐在椅上、饮茶、喝酒、食物等日常起居,都是充满艺术和智慧的。“一般的哲学中虽用物质主义、人性主义、超凡主义、多元主义、什么主义等类的冗长字眼,但我终以为这类学说未必能比我的哲学更精深。人类的生活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哭笑、每隔两星期左右理一次发、植树、浇花、伫望邻人从他的屋顶掉下来等类的平凡事情。”[1](141)所以,“安睡眠床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1](141),而“躺在椅中这件事也是一种哲学”,[1](146)即:“我们只有借着将工作时间中完全挺直的姿势和工作完毕后躺在睡椅中的舒服姿势循环变换,方能成就生活的最高智慧。”[1](148)吸烟、喝酒、饮茶,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来看,则被誉为人类历史中的杰出发明,因为这三者有助于人类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居住的房屋,无须以金钱来衡量。居住在上海的富翁,实在比不上居住在山间茅屋中的穷人。“山中往往有地位极佳的房子,人在其中,能将全部风景收到眼底,不论他望到哪里,如遮着山尖的白云,飞过空中的鸟……这种景色,都等于自己所私有。这就是一个富翁,他的财产之多,远胜与住在城市中的百万富翁。”[1](171)自然界的树、石头、花儿,以及其他的东西,如云、鸟、虫、风等,都可以和人类生活发生联系,带来美的享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说:“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1](159)

第三,在感知生活美妙的过程中,需抛却功利思想,体会事物本真的状态。比如旅行,该如何好好享受?那种抱着改进心胸或者扩展知识的旅行,那种定好游览程序的旅行,终究是虚假的旅行。这种旅行,无法体会到旅行本身真正的美妙。“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或探险意识……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1](168)带着流浪精神去旅行,不必一定花费重金,而是去到一个陌生之地,和大自然更亲近,方能体会到旅行本真的状态,体会到心灵和自然的契合,此时,方有美的产生。比如读书,该如何好好享受?自古以来有些中国学生以“头悬梁、锥刺股”来勉励自己读书,因之读书是一种责任或义务。这种读书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读书的方法,应该首先发现读者最爱好的作家,即找到心灵契合的作家,然后读这种作家的作品,进行灵魂上的对话,如此方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犹如坠入“情网”之感。

3、《生活的艺术》的现代意义

1937年,《生活的艺术》一经出版,美国每月读书会便选之为此年12月特别推荐书。1938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不论是专业批评家,还是一般读者,都推崇此书,以此为生活宝典、人生指南。其时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繁华,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精神生活被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折损,“比如宁静、和谐、知足、谦和、仁慈、善良、幽默、快乐、美丽想象力等越来越少,而焦虑、冲突、贪婪、狭隘、残忍、绝望、功利主义却越来越多”。[2]在这种大背景下,林语堂指出美国的三大恶习:讲求效率,讲求准时,及希望事业成功。“在林语堂看来,现代工业文明把工作看作高于生活,是一种本末倒置,机械的工业文明在西方蓬勃发展,以致压倒了人类“自我”的价值和尊严。”[3]《生活的艺术》提出的生活美学正可以为人类心灵问题提供良药,符合大众的期望,呼吁大众慢一点生活、接近自然、悠闲地享受生活,这种“享乐主义”,是基于中国中庸哲学思想上的,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基于物质主义的“享乐主义”。

而在如今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生活的艺术》所折射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美学,更具有不一般的现代意义。信息化、智能化、城市化等社会特征,促使人类生活高速化、快餐化、功利化。人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高速地运转,按照社会所认为的标准追求“成功”。所以旅行必须为了炫耀、读书必须为了功名、花草必须裁剪成人类期望的样子、而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做则被批判成懒惰被社会唾弃。如今人类心灵的问题,比之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心灵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上出现各种自残自杀事件、抑郁症患者数量剧增、虐童虐小动物事件层出不穷等,都是心灵生态遭受破坏的体现。如何在高速运转的21世纪,让生活有品质?首先,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人类一切的努力应该是为了自身过上更好地生活,而非生活被物质所奴役。所以当现代生活的紧绷和高压让人类喘不过气来时,是否可以停滞一下前进的脚步,而去聆听蟋蟀的歌唱?生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和功名,还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其次,更好地生活,一部分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更需要建立在充盈的精神基础之上。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生活更便利和舒适,同时也更加繁忙。中庸哲学思想的指导之下,一方面拥抱工作以及工作带给人类的物质和荣誉;另一方面拥抱和享受生活的日常。无论贫富,皆可享受灿烂的阳光和温暖的春风,观看蝴蝶的翩翩起舞,聆听鸟儿动情的歌唱;也可以享受安睡床榻的舒适,一顿美味晚餐带来的满足。《生活的艺术》中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指导,值得现代人去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范炎选编.林语堂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 沈艺虹.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文化输出策略探析.东南传播,2011(6):139-141.
[3] 李灿.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旅游美学思想.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86-90.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