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理论与探索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与探索
宋祖英歌曲《关雎》的音乐之美探究
摘要:《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谓之“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堪称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正因如此, 才被列为“《风》之始”.宋祖英版的《关雎》歌声动听、伴奏流畅、思绪宽广, 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和中和美与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相一致, 它以哀而不伤的情感浅吟低唱, 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其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悠远深长的曲调、流动优美的伴奏肢体和清新脱俗的演唱;中和之美则主要表现在清丽飘渺的景物描写、积极明确的伦理观念、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关雎》; 宋祖英; 音乐特征; 中和之美;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因其典雅的词语与巧妙的表现手法, 备受音乐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近年来, 我国的古诗词音乐迎来新的生机, 新的编曲方式、表演形式、声乐技巧和新的民族声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作曲家先后为这首“中国第一诗”谱曲, 版本众多, 各有特色。宋祖英演唱的《关雎》收录于2013年10月28日发行的全新古诗词音乐大碟《爱的史诗》, 该专辑由中国爱乐乐团演奏, 德国老虎鱼录制, 集结了金铁霖、徐沛东等音乐界大师, 强大的人力阵容和细致的制作过程, 更是突显出这张专辑的不俗。
一、《关雎》的音乐美
(一) 悠远深长的曲调
宋版《关雎》由赵季平谱曲, 他在调式运用上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创作技法与西洋和声体系相结合, 既有D羽调式的民族韵味, 又有F大调西方音乐风格的明朗舒展。
《关雎》的音乐结构, 属于完全再现的三段体“A-B-A”的结构形式。整首作品属于古曲风格, 悠扬动人, 属于D羽为主调的七声调式, 速度缓慢而自由, 乐曲整体都是4/4的节奏。
歌曲旋律根据诗词吟唱的声调特点, 趋于平缓, 线条起伏不明显。歌曲基本都是“一字对一音”的创作方式, 使音调显得更加悠远深长。这样的歌曲风格不仅体现了古代诗词吟唱的规格, 也深化了古诗词歌曲的古曲韵味。
A段分为a和a1两个乐句, 旋律和节奏基本相似。“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旋律上下级进平稳进行, 似是男子在赏花赏景赏山水。“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一句旋律出现了四度、五度、八度的跳进, 与之前平缓的音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性, 进而烘托了男子在看到心上人后内心起伏的心境。
B段分为d、d1、c、c1、c2五个乐句。B段属于直抒心意, 所以旋律起伏较为明显。c、c1两个乐句将乐曲的情绪推进升华, 把男子思念心上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一句, 旋律回落, 似是男子心情慢慢平静。
在现段A段经过B段的情绪波动之后, 在现段A重新以平缓的旋律走向进行结束, 使整首歌曲显得完整和谐。
(二) 流动优美的伴奏织体
乐曲的引子部分, 古琴与竹笛的音色尤其突出, 用弦乐描写意境, 用民乐勾勒灵魂便是其最好的描述。乐曲的钢琴伴奏先以琶音的形式出现, 接着是上下起伏的旋律走向。乐队伴奏以小提琴作为铺垫, 竹笛和古琴演奏主旋律, 以此增添古曲的意境与韵味。
A段的钢琴伴奏在a乐句以琶音形式出现, 速度相对自由, 用以衬托男子的潇洒, a1基本上是琶音转化为分解和弦出现, 显示河岸边碧波荡漾的情景。B段的伴奏旋律开始以柱式和弦上下行级进的形式发展, 使得乐曲进入紧张的状态, 表达出男子思念的心上人, 求之不得、难以入眠的心情。
在现A段的伴奏旋律依然是琶音与分解和弦, 表现出男子的心情已经恢复平静, 最后尾声以柱式和弦上行发展, 并完整的结束在D商调式的主音上。
(三) 清雅脱俗的演唱
《关雎》不论是旋律创作还是配器, 都是为了迎合宋祖英的甜美音色。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追求的是清雅、脱俗, 宋祖英在这首歌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宋祖英的声音柔美、气息控制自如, 尤其是她的中音区圆润、情动流畅, 高音区明亮通达, 富有表现力。
歌曲《关雎》第一段没有华丽的音调和大幅度变化, 突出的是平静稳妥的柔美感。“参次荇菜, 左右流之”延续上句的情感, 展现男子对女子深深的爱慕。第二段音乐结构发生变化, 音乐情绪上扬, 宋祖英每个字的字尾归韵灵巧不拖沓, 声音收放自如。“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情绪整体推进, 强有力的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炙的情感。“钟鼓乐之”中“钟鼓”二字二度下行极富民族意味, 音色处理更为婉转。
再现段既是旋律回落也是男子思念之情的收敛, 宋祖英处理的气息更加绵长。从而展现出其气韵之美, 让人意犹未尽。
二、《关雎》的中和美
中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中和之美也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中庸》有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中和是天地万物所要遵循的基本法则, 它在情感上的表现就是心境保持平和, 感情抒发有节制、有分寸、符合礼仪。孔子曾评价《诗经》“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在我国的经典典籍中, 《关雎》作为首篇, 可见《关雎》是极具中和之美的篇章。
(一) 清丽柔和的景物描写
《关雎》选自《诗经·南国》, 全诗语言优美, 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修饰词, 运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这使得人物的表达更为生动。从结构上看, 诗歌通篇四字为一句, 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的形式运用, 使歌词内容逐步升华, 表现了男子对爱情的炙热情怀。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雎鸠, 古代传说他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 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全诗巧妙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描写的是雎鸠鸟在河的一边相互地发出“关关”的叫声。作者首章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鸠鸟和鸣的图画, 生动活泼, 似身临其境, 亲耳听到了关雎的叫声。“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长长短短的鲜荇菜, 顺流两边去捞取, 可想象到如弱柳扶风的腰肢左右采摘者荇菜, 这既是劳动又似是舞蹈一般婀娜多姿。
(二) 积极明确的伦理观念
作为《诗经》的第一首, 《关雎》诗词的含蓄节制的感情抒发堪称范本。“关关雎鸠”雎鸠鸟相呼应和, 正如夫妇举案齐眉, 暗喻夫妻相处和谐之道。他所写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婚姻的目的, 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 这种明确的婚姻指向, 表示这是负责任的爱情, 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作曲家赵季平认为这是最早的中国式爱情, 也是我们老祖宗的爱情, 因此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他们在爱情方面的忠贞。诗中描写“君子”和“淑女”, 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关系。“君子”和“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这诗虽然虽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 但丝毫没有涉及男女双方的接触, 体现了恋爱的节制性, 既表达了真实深厚的感情, 又表露得平和有分寸。诗中通过描写男子看到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 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 充分表达了古代青年男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 以及他们对于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 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
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关雎》一诗所表现的爱情故事, 在结构上构思巧妙, 完美的意境结合使得这个爱情故事鲜活生动。《关雎》描写了君子爱上采摘荇菜的淑女却又“求之不得”, 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仰慕之中, 虽“求之不得”为其“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但君子的情感积极健康, 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君子为打动心上人所做的努力, 以求用才华亲近心上人的芳泽, 同时充分体现出当时民风淳朴、人性纯粹, 声气和谐。
《关雎》的旋律优美婉转, 音乐语言清丽悠扬, 给人无限的美感。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 艺术家都追求一种“中和”和“恬淡”的风格特点, 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孔子所提出的中庸之道, 一直是人们所遵循的美学思想与处事原则。在《关雎》一歌中, 作曲家描写了清丽优美的动人场景, 歌唱家用旋律描述出了为爱相思的忧然情绪, 观众听闻如身临其境, 感受到了美好又节制的爱情。
时代更迭, 新作品的不断涌现, 作曲家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借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经验, 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而改变与再创作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 更是对新时代民族艺术的创新。不管是在艺术角度还是文化角度, 《关雎》的艺术改编都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次成功探索。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传统音乐必将会被世界更多地区与国家所了解并喜爱, 这样独具中国魅力的艺术形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