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美与时代杂志简介

《美与时代(上)》创刊于1986年,是由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的刊物。本刊设立:...>>更多

创新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 > 创新前沿

官方《淳化阁帖》与民间《玉虹楼法帖》对比研究
信息来源: 皇家客服电话-www.hj8828.vip 发表时间: 2020/7/30 阅读数:619

官方《淳化阁帖》与民间《玉虹楼法帖》对比研究


摘    要: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既没有影印也没有拍摄技术,书法的传播主要借助传拓技艺。传拓技艺推动了宋代对法书墨迹的刊刻,当时,只有朝廷大臣才会分得刻帖拓本,书法的传承在当时是非常受局限的。本文对传拓技艺作了简要分析,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官方刻帖《淳化阁帖》与民间刻帖《玉虹楼法帖》进行了比较,分析拓本的得失,通过刻帖的传承情况论述传拓技艺在书法传承的中独特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传拓; 中国书法; 传承; 刻帖;

当下书法文化发展极其繁荣多元,拓片于学书者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传拓技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发明。在古代,书法的传播主要借助传拓技艺,使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的脉络延续不间断。

一、文传拓技艺概述

(一)传拓简述

传拓是以纸和墨为材料,将刻铸在甲骨、青铜器、石刻表面的文字或图形、纹饰等拓印或文书墨迹复制在纸上的一种传播文献的技法。传拓分平面传拓和立体传拓。平面传拓有椎拓和响拓两种,本文主要讨论刻帖的传拓。

关于传拓有不同的名称,如清陈介褀在《致王懿荣书》中云“经年累月椎拓不休……未尝一日少有间断”,1这里提到的“椎拓”二字即指传拓。容庚《丛帖目·帖后篆书题》云:“上石者实枣木刻耳,捶拓既久。”2这里的“捶拓”亦指传拓,所得拓片又称之为拓本。关于“拓本”一词也另有别称:容庚《丛帖目·唐人及无名氏法帖》“今府内所藏宋搨本,乃三十则”。2这里所说“搨本”中的“搨”同“拓”是一个意思,古书中亦将“拓”写作“搨”字。传拓方法有擦拓和扑拓,擦拓只适合拓较平整的石面,如果传拓对象表面凹凸不平就需要用拓包一点一点的扑拓。

(二)传拓的历史

传拓是一门手工技艺,也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研究传拓技法的起源,众说不一,尚无明确定论。“传拓”二字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后汉镌刻七经,着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乘以为七经正字……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据上文推断,传拓技艺的出现最早在汉魏时期,而马子云先生在其着作《金石传拓技法》中,通过道光年间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温泉铭》《金刚经》和《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的唐拓本断定:“传拓开始于唐初是无疑的”。4因此,传拓始于唐初一说是错误的。

(三)传拓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社会,传拓技艺成为保存各种青铜铭文、碑刻铭文、器物形制等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些器物和石碑遗失或文字不断残损,这些拓本成为一些金石学家、书法家、收藏家以及今天的文字研究者研究和传承书法、考证古文字的重要文献。

隋唐出现的印刷术是基于传拓技艺成型的。但是在古代印刷术尚未成熟,这一技术并不能实现法帖书迹的大量复制。用传拓的方式保存、传承文字或图像显然是最好的方式。叶昌炽《语石·语石异同评》“宋元碑中,俱为罕觏。似此之类,不经传拓,当亦非少。”5

二、传拓与官方刻帖

法帖的刊刻始于宋官方刻帖——《淳化阁帖》。传拓技艺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这无疑对于刻帖拓本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淳化阁帖》拓本甚少并且只在宫中流传,这也对刻帖法书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官方刻帖的滥觞

自北宋起,官私刻帖盛行,基于传拓使这些刻帖范本广泛传播。宋太宗皇帝酷爱书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书法,传拓古迹石刻,淳化三年(992)还命王着摹刻《淳化阁帖》,刻成后又将拓本分赠给大臣。冼得霖《颂斋丛帖目序》记:“真迹保存,有赖于摹勒,此丛帖所由刻也。”2

宋代的书法不断地发展普及,直到南宋末年发生战争,刻帖热潮才冷却下来。明代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命中书舍人教书法于宫中。刻帖现象进一步兴旺,但官帖较少,主要以重新翻刻《淳化阁帖》居多,并增入宋、元人所书墨迹。私帖较多,大多以历代法书刻帖拓本作为底本,并且也融入了本代文人的书风。清代秉承明代刻帖之风,收录的规模进一步扩展,成为一时普遍的文化现象。同时,私人收藏活动的愈加活跃,金石学和文字学的发展都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座高峰。

(二)官方刻帖与钩摹本的比较——以王献之《廿九日帖》为例

王献之的《廿九日帖》墨迹本(图1)为唐人响搨(双钩填墨)本。双钩填墨的方法对文字原貌的还原最为真实,但是双钩填墨这一办法速度慢,实用性差,不能实现法帖的广泛传播,这对于书法传承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淳化阁帖》肃府本属《淳化阁帖》的翻刻本,肃府本《廿九日帖》(图2)就是钩摹后刊刻,再传拓下来的拓本。经过翻刻后的《廿九日帖》较墨迹本在线条点画上也与墨迹本尚有差距,得其形似也是书法文献价值的体现。

综上,在古代钩摹本对法书墨迹传承质量肯定是最佳的,但是并不能在数量上达到很好的传播。而拓本,在经历了摹勒上石再经传拓后获得,即使有些失真之处,但是字体形态、章法的保留是完备的。

三、传拓技艺与民间刻帖——以《玉虹楼法帖》为例

继《淳化阁帖》后,刻帖越来越盛,无论是基于此阁帖的翻刻,还是一些民间刻帖对当朝或前朝法书墨迹的增补,都将刻帖现象一步步推向了顶峰。

(一)《玉虹楼法帖》的情况

《玉虹楼法帖》是孔继涑广泛搜集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后整理摹刻的,为民间收录历代名家法书最多的刻帖,此帖保存了晋唐以来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墨迹,集真草隶篆,是研究我国书法史的珍贵资料。

张得天所藏《玉虹楼法帖》拓本中董其昌书卷属精拓本,张伯英云“屡次题跋,欲用以自殉者”,2拓本也作为文人收藏和观赏的珍品。《玉虹楼法帖》现存最早的拓本是清拓本,现存于山东省泰安市博物馆。

(二)民间刻帖与墨迹影印本的比较——以米南宫《吴江舟中诗卷》为例

《吴江舟中诗卷》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玉虹楼法帖》中《吴江舟中帖》拓本(图4)较拍摄的墨迹本(图3)显然在细微的笔画上不够精到,这与民间刻帖的摹刻技术、拓工水平有关,并且在当时《玉虹楼法帖》的刊刻也是取材于前代诸刻帖拓本,很显然在取材过程中对法帖内容有所删削淘汰,在诸多刻帖拓本中选取摹刻,刻、拓虽不精,却很好地继承了宋人体格。

刻帖拓本在章法、字形结构、线条形态上的摹刻已经较为精准,今天研究《玉虹楼法帖》中不同书家的书法艺术风格、书法的演变以及石刻的内容,这套刻帖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拓片可以作为更直观、更真实、更系统的学习历代书法的范本。

参考文献

长孙无忌1985《隋书经籍》,中华书局。
[]马子云1988《金石传拓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介褀1991《秦前文字之语》,齐鲁书社。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1994《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