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时尚与国际
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与国际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的特点及其艺术贡献
摘 要: 浪漫主义钢琴小品体裁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19至20世纪的作曲家在运用这种体裁时则将其内涵与外延均作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使这类钢琴小品具有了音乐会乐曲的性质,如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的瞬间》。作为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的瞬间》由6首钢琴曲组成,作品无论是调性布局规律还是曲式结构特点,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丰富和扩大了音乐的瞬间这一音乐体裁的表现力。
关键词: 曲式分析; 《音乐的瞬间》; 拉赫玛尼诺夫; 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俄国1着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生于斯塔罗鲁斯基的谢苗诺沃,1943年卒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弗利山。在他70年的人生中,创作了大量为世人熟知的音乐作品。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生涯中,他是先由钢琴入门,进而接触作曲,并先后拜在塔涅耶夫、阿连斯基等名师门下学习对位法、和声学等。专业的学习训练,使他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无论是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都可圈可点。1890年,他开始写第一钢琴协奏曲,并于一年后顺利完成。1892年完成他最着名的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成果丰硕,涵盖歌剧、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歌曲等众多体裁,且广受好评。他是19世纪多姿多彩的俄罗斯音乐大师2中的最后一位。“他的四部钢琴协奏曲是浪漫派曲目中永存的作品。他的交响乐虽长期不及钢琴曲出名,现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歌曲最终也被公认是俄罗斯歌曲中的珍品。”3拉赫玛尼诺夫最流行的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如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此外还有钢琴序曲和音画练习曲,以及为钢琴与乐队而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4
一、拉赫玛尼诺夫与他的《音乐的瞬间》
“音乐的瞬间”(Moments Musicaux)5是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体裁,由奥地利着名作曲家舒伯特首创,该题材最先用于他作于1823—1827年间的6首钢琴曲(Op.94)。这一名称贴切地说明了作曲家因“瞬间的灵感”写作小品的特点。当时舒伯特所用的原名是“Moments Musicals”,但人们习惯上还是把它改写成法文“Moments Musicaux”。6在音乐情绪表达、结构特征等方面,“音乐的瞬间”与其他一些钢琴小品有类似的地方,如即兴曲、幻想曲、前奏曲等等。由于结构规模较小,音乐的内涵发展受到限制,“音乐的瞬间”通常只表现一种情绪,即使有对比,其对比程度也不很强烈。6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作曲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在19至20世纪的不少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将这一音乐体裁内涵与外延均作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使这类钢琴小品具有了音乐会乐曲的性质。而拉赫玛尼诺夫于1896年创作的《音乐的瞬间》(Op.16)无疑是这其中的代表作。作品集包括6首“音乐的瞬间”,在作曲家众多着名音乐作品耀眼光芒的掩映下,《音乐的瞬间》这部小品集似乎有些黯然失色,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6首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和声手法、调式调性布局等,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丰富和扩大了“音乐的瞬间”这一音乐体裁的表现力,为“音乐的瞬间”突破传统的钢琴小品体裁模式的束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创作的艺术贡献
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与解读,和声与曲式是两个重要的表征。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其和声特点总是在共性化基础上呈现出个性化。之所以我们在欣赏某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能准确说出它的时代、风格类型甚至作曲家,往往就和作品所呈现出的和声特点密切相关。以调式调性的分析判断为例,我们知道,多声性和功能性是古典主义音乐及以此为基础的西方传统音乐的重要特征,调式及调性的变换具有极强的曲式划分意义,它可能成为各部分之间音乐思维对比或乐句、乐段等各级曲式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7
(一)作品的调性布局特点
西方音乐在进入浪漫主义晚期,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科技的进步,一些作曲家受新的人文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新的创作理念。传统的共性化的写作范式对他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他们积极致力于追求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方式,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打破。如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调性的中心地位是不断被强化的,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形态,在这些新的音乐形态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传统的调性对于乐曲发展的组织作用被不断弱化,调性的中心地位也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强化。尤其是无调性风格作品中对调性的回避,使一些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失去了划分的依据。8然而,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的6首作品中我们却看到了作曲家的坚守。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的6首作品中,从调性布局规律看:第一首在bb小调展开,并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转入关系大调bD大调、be小调等;第二首在be小调展开,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转入属调bb小调、ba小调等,并有离调;第三首在b小调展开,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转入关系大调D大调、#c小调、E大调等;第四首则非常简单,全曲仅围绕主调e小调及它的属调a小调展开;第五首在bD大调展开,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转入下属调bG大调、bF大调等;第六首在C大调展开,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转入bE大调、g小调、#F大调等。值得注意的是,6首作品无一例外,结束时均转回主调终止,形成了调性关系的首尾呼应。这可谓作曲家对传统作曲技法的坚守。
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所突破。音乐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调式调性的转换则是音乐作品形成发展动力以及和声色彩对比的重要手段,从属调提供了曲式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通常情况下,音乐作品的调性布局规律是在开始阶段向属方向转调,临近结束时才转到下属方向调:T-D-S-T。9就这一点而言,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6首作品,有遵循也有突破。如第一首,在转入主调的关系大调后紧接着进入的就是主调的下属调,再如第五首也是转入主调的下属调做的展开发展,这样的调性布局特点,既可以说是作曲家的风格标签,也可以说是时代特征。比如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和声以“对位化和声”为主要类型,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和声以“大小调和声”为主要类型,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和声以“民族风格性和声”为主要类型,近现代音乐则以“现代的非调性和声”为主要类型10等等。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如同时代的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鲁索洛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和以哈巴为代表的微分音乐等等,剖析这些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无论是调性布局还是结构特点,运用传统的曲式结构分析理论,已经难以企及。然而,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的瞬间》中,尽管作品的曲式结构细分的点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但综合音乐材料发展手法特别是和声的呈现方式,我们仍可将几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按传统的曲式结构分析理论加以分析。
第一首为复三部曲式,包含引子和尾声。其中,第一部分、中部和再现部均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二首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连接和尾声。第三首与第二首一样,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尾声。第四首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引子和尾声。第五首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引子。第六首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从结构特点看,6首作品均呈现出首尾呼应的三部性的结构特点,合乎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结构原则。
6首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首。从结构长度角度而言,这一首作品是6首作品中最长的一首,一共包含有117小节,然而从曲式结构看却仅仅只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由A乐段及它的变奏重复乐段构成,其后通过12小节规模的连接进入中部。中部由B乐段及它的两个变奏重复乐段构成,同样,其后通过12小节规模的连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基本为第一部分的原样再现,其后通过17小节规模的尾声结束全曲。之所以将这一首作品划分为单三部曲式而不是复三部曲式,关键点在于乐段的重复并没有影响作品的基本结构性质,故而不产生新的曲式结构。而我们判断作品是否是复三部曲式,又关键是看作品的第一部分是否大于乐段规模。所以,综合而言,由于作品第一部分是由A乐段及它的变奏重复乐段构成,据此,笔者将作品划分为单三部曲式。
与前文分析作品的调性布局特点时笔者所指出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时强调既遵循传统又有所突破的理念相同,作品的结构布局也遵循了这一特点,并且表现得更为充分。
结语
受柴科夫斯基影响较深,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主要坚持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不仅在俄罗斯的音乐史上,包括在世界音乐史上,尤其是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拉赫玛尼诺夫都有着他的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贡献。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尊重传统而不局限于传统,在充分发挥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作曲家用自己高超的音乐实践能力去不断探索和追求新的音色表现和力度呈现,极大的拓宽了钢琴音乐的艺术张力。
诚如他的这部《音乐的瞬间》,虽属小品,但也可堪称他的上乘佳作。通过从调性布局以及曲式结构两方面对6首作品的比较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在拉赫玛尼诺夫身上的深深烙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音乐创作新的审美倾向。囿于篇幅,笔者仅从宏观角度围绕调性布局以及曲式结构两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简单剖析,至于作品中的线性和声、离调和弦及细分结构等议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展开。
注释
1拉赫玛尼诺夫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
2这些大师以其悠长宽广而又每每充满无言忧郁的旋律而表现出独到的才华。见[英]肯尼迪、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4版),唐其竞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35页。
3[英]肯尼迪、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4版),唐其竞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35页。
4[美]马克·伊万·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周映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1页。
5又译作“音乐瞬间”或“瞬想曲”。见[英]肯尼迪、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4版),唐其竞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6(7)钱仁康:《外国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7李虻、任红军:《实用曲式学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8任红军、李虻:《世界名曲赏与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
9这里的T代表主调、D代表属调、S代表下属调。需要指出的是,在音乐作品中,调性发展的顺序与和声进行的顺序往往相反。如果分别以“S”表示下属功能,以“D”表示属功能,以“T”表示主功能,对于功能和声的和声进行来说,其功能循环通常是:T-S-D-T。见李虻、任红军:《实用曲式学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10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